设计兵团展览设计论坛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00|回复: 4

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缘何缺少魅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8 15:3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0月3日,山东烟台的宋先生带着9岁的儿子来到了北京。他没有先去长城、故宫、颐和园,而是带孩子直奔了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科技馆。“没想到这里排队买票的人比故宫都多,只好从票贩子手里买票了。”宋先生说:“我们那里没有这类博物馆,来北京参观机会很难得,这会让孩子开阔眼界,懂得很多科学知识,对孩子有很好的启蒙意义。”

  “十一”黄金周里,像宋先生这样的外地游客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和中国科技馆随处可见,已经形成了一种“博物馆旅游热”。“每年寒暑假期间孩子更多,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多年,这两年已渐渐呈现出降温之势。”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副馆长杨景成介绍,“十一”黄金周期间,该博物馆的参观者数有25000左右,比去年有所减少。杨景成认为游客减少的原因,一是由于旅游景点竞争激烈,二是自身宣传力度不够,三是博物馆建设方面的问题。“‘十一’期间,我馆二层的植物陈列厅正处在停展期,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参观人数。”

  当记者问起植物陈列厅停展的原因时,杨景成表示:“因为我们展馆设施陈旧。而且原来的展览模式落后单一,像放大式的教科书,缺乏观众的动手、动脑等参与互动。我们目前正在重新改造装修。不仅是植物展厅,其他展厅也将陆续改造。”

  在不久前举行的二○○六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上,一直关注国内外博物馆的建设情况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战略研究中心刘娅研究员表示:“国内众多参展博物馆的建设模式化、展陈方式单一化相当程度地反映了我国博物馆界对理念的忽视。”

  刘娅认为,目前,国内博物馆的规划还缺乏整体的可持续性战略思想,很少真正考虑全民素质循序渐进的提高,而是求大求新,在硬件指标达到飞跃的同时往往忽视“软件”的升级。此外,国内博物馆还缺乏国外博物馆的“人本关怀”理念,比如,很少照顾到一些特殊观众,如老人、残障者,馆内导览服务不够人性化,信息对受众传递单向化,缺少参观者参与性互动等。还有经营管理方法单一,缺乏创新。

  遭受公众冷落

  据中国科协组织的2001年全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中的一项数据表明,在过去一年内,国内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公众比例为85.9%;到了2003年公众素养调查报告中,该项数据又有了新变化: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和自然史类博物馆的公众比例分别为92.1%和95.1%,可见我国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正逐年愈加遭受公众们的冷落。

  建设情况犹如“短腿”

  在上述调查中,问及不参观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首要原因时,60%以上的公众回答是“本地未建”。那么国内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情况又是怎样呢?据统计,中国大陆范围内的科技博物馆的总数为250座,且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等经济水平较高的城市,美国为560座,日本为320座;全美国科技博物馆的年接待量为1.5亿人次,大陆只有2600万人次。我国仅有10多家自然博物馆,而且均为地方馆,分布于四大直辖市及南宁、大连、自贡、二连浩特等有特色资源的城市,至今还没有一家国家级自然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和自然博物馆的总和刚过全国博物馆总数量的10%,与社会科学类博物馆(历史、考古、艺术、纪念馆)相比,其建设情况犹如一条“短腿”。

  ■行业现状 四大原因导致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门庭冷落

  首先要搞清楚博物馆的使命

  中国科协、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里曾明确提出充分认识加强科技馆等科普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科技馆、自然博物馆等科普设施的建设。据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执行委员李象益教授介绍,目前全国各地计划修建或正在修建的各级科技类博物馆总投资额约为80亿元。由此可见,国家近期在加大对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力度。然而,力度虽有,是否使在了刀刃上还是个问题。

  “现在各地兴建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热情是应该肯定的,毕竟从整体上看,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但目前的这种建设有些盲目,建设资金的70%―80%都投在了建筑物本身,而软件投入和运行费用则相对不足。使得现在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建设更像是另一个层次上的政府形象工程。”采访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一语中的:“我们国内至今还没有完全清楚自然科技类博物馆将要完成怎样的使命。没有搞清楚使命,建馆方向也就无从谈起。”

  “博物馆的共同使命是教育,比如自然博物馆的使命就是要通过展示大自然的物来反映大自然发展的规律,展现生物的进化规律,从而完成传播科学的任务;科技馆就要在让人们了解科技的同时,激发人们的新思考,激励人们探寻未知的事物。这些工作不是仅通过建筑物的大力建设就能完成的。”这位人士表示。

  但她也强调,这种教育功能是区别于学校和媒体的。“学校主要是传播知识,而博物馆是传播科学方法和科学的过程;媒体的内容是抽象的,而博物馆是提供具体的实物。所以,博物馆的功能和使命是无法被取代的。我们要重视博物馆独一无二的社会功用,并且要理解建设博物馆的最终目的。博物馆是要传承科学文化,并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进步,而不是仅仅大力打造硬件,塑造几个形象工程那么简单。”

  博物馆的设计应“以人为本”

  “国内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观念普遍是僵硬的、陈旧的。”该人士提出,“自然科技类博物馆遭受冷落的根本原因就是其本身理念的落后。我们要‘以人为本’而非‘以物为本’,强调调动公众学习的主动性而非被动接受教育,注重与公众之间以平等的地位交流与互动,而非仅通过单一的展陈方式使信息单方向流动。还要结合当地文化背景,消除沟通障碍。”

  举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好比国内的餐饮业很少有像麦当劳一样,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身体状况的顾客设计不同高度的桌椅和洗手池。博物馆也是一样,要考虑到大众的差异性需求,提供具有人文关怀的服务。目前国内博物馆在此方面还很欠缺。”

  中国农业博物馆事业发展部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副秘书长安来顺博士的思考也与之不谋而合。“国外很多先进的科技博物馆引导参观者经历从问号到问号的过程,带着疑问参观,带着新的思索走出博物馆,让参观者‘动心’,而不仅仅是接受知识。让人‘动心’的参与就是来源于‘以人为本’的设计。”安来顺博士认为,这样的科技博物馆提供人一种批判性思维,而这种思维是使科技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只有这样的博物馆才能最有力地带动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进步,用理念最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博物馆建设要突出个性

  在安来顺博士的眼里,国内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建设还缺乏个性。他表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科技是民族化的。在科技博物馆中,不仅要体验科技,而且要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技。不仅内容是多样化,理念也要多样化。“我国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无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无论是沿海城市的还是内陆地区的,个性化特征还不够明显,甚至可以说雷同的地方多,这种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手段上的‘模式化’现象应当引起博物馆规划者和决策者的警惕。今后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建设中,要努力避免出现模式化的‘克隆’。”

  对此,有专家曾表示:“评判一个博物馆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它属于第几代,是否有宏伟的建筑,收藏的排位,展览是否轰动,票房的收入是否可观,而在于我们对未知世界永恒的探索中,能否与公众分享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受与认识,从各个不同的视角去激发人们对土地的情感、理解与责任,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选择途径,在继承和弘扬民族的先进文化中,促进本地社会的和谐发展。”

  缺乏专业化人才队伍

  相对于自然科学类博物馆数量渐渐增加、建设投入越来越多的现状,博物馆所需的专业人才在国内还处于紧缺状态。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张文彬教授在不久前于北京召开的“2006北京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上就提出,限制国内博物馆均衡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我国博物馆建设缺乏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

  “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更是如此。”专家表示,国内的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缺少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关键是我国高等教育在博物馆相关专业领域的缺失。如果有了高素质、专业技能强的人才,那么先进理念与技术的结合、推广和实施也就有了保证。”(游雪晴 刘奕诗)

来源《科技日报》
发表于 2007-1-5 15:2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象文学报告哎~顶拉
发表于 2008-10-24 15:30:06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08-12-29 09:3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victory:
发表于 2009-5-11 13: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设计兵团

路过。。。。。。。。留下足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设计兵团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